怎么玩空白游戏

怎么玩空白游戏

1、我们觉得真实的游戏,在他们眼里荒诞又有趣。前段时间,《中国式家长》进行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更新:增加了官方英文版,外国人终于玩上了这款主题为“模拟中国家长抚养孩子成长”的游戏。于是在这段时间里,非汉语的测评徐徐增长,国外游戏媒体也多了几篇测评。同国内玩家一样,这群来自异国他乡的玩家们基本上都给这个游戏打出了好评,并洋洋洒洒写了些五花八门的感想。

2、我注意到,有句话被几个外国玩家不约而同的提起,描述得准确又有趣——“中国家长,好像在把孩子当成了一只宝可梦来养”。《中国式家长》是一款现实主义的模拟游戏,玩家扮演一位“中国式家长”,把孩子抚养成人,直至参加高考。在这个游戏里,玩家需要均衡培育孩子的各类属性值,如智力,想象力,体力等等;在学校上课过程中,课程安排不仅要全面,还要适当加课外班,培养特长,同时安排娱乐活动让孩子处理心理压力;除此之外,还有各种很贴近生活的设定,比如家长之间的对战——面对来访的亲戚朋友,父母要摆出孩子的种种“特长”,赢得“面子战争”的胜利。这些看起来挺复杂的游戏机制,对中国玩家来说,基本上没什么可以去详细解释的余地——这几乎就是我们几代人成长的真实写照——培养各方面能力;给父母挣面子;自我消解心理压力。

3、所以在游戏的评价页面,我们能看到出现概率最多的玩家评语就是“真实”、“贴近生活”、“想到自己”。只不过对于外国玩家而言,这些事就变得生涩而难以理解。

4、一家媒体是这样对《中国式家长》做出介绍的:在这个游戏中,你必须掌握游泳和弹钢琴等技巧,同时试图控制你的压力水平。如果你一直懒惰而且缺乏才能,就没有成就可以炫耀,这意味着你的父母将失去‘面子’——‘面子’相当于常规格斗游戏中的血量。

5、另一方面,如果你是一个特别成功的孩子,你的父母可以毫不留情地用你让别人感到羞耻。但请记住:如果你试图不断学习,你的压力水平会上升,当它变得太高时,你会开始发展一种阴暗的个性,这被认为是不健康的。基于才能,您选择学习不同的技能,目的是让您的父母感到自豪。当您的父母将您与其他孩子比较时,这一点尤其重要,这在家庭来上门拜访时是不可避免的。

怎么玩空白游戏

1、这些拜访被视为一种战斗,在这种战斗中,你的父母将你与其他孩子相互比较,好像你是一只宝可梦。这段描述始终给我一种奇怪的感觉——后来我才明白这种感觉来自哪里:尽管“高考”“面子”等概念是中国特色,的确需要说明,但“学特长为了给家长面子”“家长之间用孩子相互比拼”这些被我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,居然需要解释。不同国度的人,看待这款游戏的想法有差异是自然的,这点无需质疑。但更有趣的可能是差异中体现出的一些东西。

2、关于《中国式家长》这个游戏,我看到过最贴切,最单刀直入的描写,是来自一篇英语测评:《中国式家长》,是在测试你在满足父母的期望和平衡自己的心理健康之间的能力。这款游戏中的确有类似于“心理健康”的设定——当孩子的压力值溢出后,会扣除一些数值和属性,增添一些负面性格。而在我所见到的《中国式家长》玩家——也包括我在内,大家都并没有很去注意这一环节,而是很功利的,将压力值维持到一个勉勉强强的范围——游戏嘛,当然要这么玩。

3、但对于不熟悉中国式教育的人来说,这件事就不那么“自然”。一位名为安德鲁·基林的作者在玩过《中国式家长》后做出点评:“毫无疑问,《中国式家长》的成功归功于其狡猾的讽刺,吸引了在游戏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年轻人们……在一个大多数孩子没有兄弟姐妹的国家,在学业成功如此重要的文化里,自杀是中国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,这一点令人遗憾,但不足为奇关于年轻人自杀率高的问题,早年广泛见于国内报道,包括人民网,不过公开的数据通常是1995-1999年的。一些外国玩家在评价里表示,这款游戏让他们感觉“当中国小孩太难了”,“当中国孩子太有压力”——甚至玩这款游戏都会让人感受到压力如山倒。

4、尽管实际上,在游戏里“压力”只不过是一些明码标价的数值,进行娱乐活动就能消解。我自己玩过一个档,全程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压力。

5、结果到最后系统提示我,我的孩子因为压力过大,离家出走了。于是他没能继续学习,没能参加高考,“只能把期望留给下一代了”,也是仅此而已。媒体在游戏测评中提到过“压力”这一设定:“巨大的压力和持续的压力会导致你性格中的悲观,焦虑,甚至严重的抑郁。

  • 声明:本文由数智极速网独家原创,未经允许,严禁转载!如有侵权请邮箱联系352082832@qq.com